自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启动以来,温岭市紧紧围绕“曙光首照·山海画卷”总体风貌定位,细化完善顶层设计,科学梳理建设项目,全力强化保障措施,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各项工作阶段性成效显著,撬动“全域共富”新动能,助力推动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。
一、加强顶层设计,深植整治提升“全域理念”
一是系统谋划,精心编制实施方案。坚持规划引领,全面细化完善《温岭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》,统筹全市行动目标,形成“一盘棋”发展格局,首批样板区建设方案已完成编制。同时,积极开展《温岭市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》编制,全市域推进“未来社区”建设理念,推动以“三化九场景”为标志的优质城镇公共服务从局域供给向全域覆盖。
二是因地制宜,科学梳理建设项目。深入开展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项目对接工作,通过多次与镇(街道)对接座谈、邀请专家实地踏看等方式,全面细化梳理建设任务。根据地域风貌格局及特色元素,查找短板问题,明确特色定位,同时持续优化项目清单。2022年3个样板区计划实施项目共48个,已开工项目33个,完工项目14个。
三是优化机制,创新探索未来模式。注重风貌提升与功能提升、生态提升、治理提升一体推进,大力推动未来社区和老旧小区联动机制,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有机融入“三化九场景”创建理念,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,实现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全面提质。2022年将实施大宇大厦、花园新村、西苑小区等7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,涉及户数1411户、楼栋69栋、总建筑面积23.49万平方米、总投资5460万元。
二、聚势多维突破,推动建设项目全面开花
一是连片打造,释放滨水产业值。深入挖掘风貌样板区特色,发挥资源叠加效应,将九龙湖“活力客厅”和锦屏“公园人居”两个城市风貌样板区连成一片,计划从锦屏公园沿东月河、湖心公园、双桥河、九龙湖湿地公园全线打造水上游览线路,提升改造沿线景观、亮化,贯通区域码头、绿道等。目前已完成锦屏公园至九龙湖公园沿河亮化景观方案设计,计划投资2500万元,已开工建设绿道贯通项目2个。
二是攻坚助力,塑造形象示范带。开展“拆围透绿”、“治乱提质”、“空中管线”、“入城口打造”、“基础设施”等五大攻坚专项行动,实施风貌样板区周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,加速风貌样板区形象塑造。如主城区“拆围透绿”攻坚行动,梳理村留地、闲置地、公共区域等围墙遮挡地块108宗,“一点一策”打造停车场、口袋公园、养老用地等。截至目前,完成44宗围墙拆除、105宗场地平整,23宗场地(面积约458.6亩)草籽播撒。
三是绿道串联,构建场景共享圈。按照集群化建设要求,充分发挥温岭环山和滨水自然资源禀赋特征,改造提升主城区沿山、沿河绿道,对“十四五”计划建设的8个城市风貌样板区、7个未来社区、28个老旧小区进行串联,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。计划2022年新增以五龙山为中心分别向东沿横湖路至下岙严环山绿道、向西结合G228至北山公园的两条绿道,凤山公园沿横淋线向东至新河方向环山绿道。
三、健全政策支撑,实施发展布局全域协同
一是专班化运作。成立温岭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领导小组,由市长任组长、分管市长为副组长,全市21个部门单位、16个镇(街道)、3个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为成员。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住建局,由住建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,并抽调6名在编在岗工作人员组成专班组,合力攻坚常态化推进各项工作。
二是目标化考核。制订出台《温岭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评价办法》,对创建镇和部门单位分别制订考核目标。即对创建镇(街道)的考评包括组织保障、项目推进、宣传报道等工作内容开展。同时,“量身定制”部门单位的考评细则及任务清单,对照任务清单落实情况逐一考评,确保创建工作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。
三是标准化补助。制定《温岭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建设资金补助办法》,通过专项资金补助,助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项目建设。如美丽城镇建设中创成都市节点型给予2000万补助,县域副中心型1800万,特色型1700万,基本美丽1000万。2021全部奖补资金5600万元,两年累计拨付1.09亿元,今年预计再补助至少6200万元。小城镇环境和风貌长效管控资金按照中心镇200万元每年,特色镇150万元每年的标准,两年累计落实4400万元。(来源:温岭市住建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