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岭市推进口袋公园建设焕新城市“微空间” |
|
自2018年以来,温岭市不断拓展城市绿化空间,坚持问需于民,以打造“家门口的公园”为目标,优先选择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盲区,充分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,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。通过合理绿化布局,增设休憩、健身、运动等设施,切实做到便民利民,成为贴近百姓生活的城市微空间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建有口袋公园50余处,总面积达20.5万平方米。建成区绿地率达39.01%,绿化覆盖率43.41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.25平方米。 一、坚持以人为本,高标准谋划“有深度”美好图景 一是全域化布局。坚持全市“一盘棋”,充分挖掘城市边角地、废弃地、闲置地等微小空间,以就近社区原则,补齐大中型公园辐射空白,探索形成文化传承型、城市开发型、特定功能型、节点景观型、旧村整治型等5大类型“口袋公园”。实施“拆围透绿”、“治乱提质”等行动,通过均衡布绿、见缝插绿、破硬复绿等形式,让市民近享“15分钟生活圈”。截至目前,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.1%。 二是个性化设计。树立“主管部门搭框架、居民全过程参与、专业团队兜底”阶梯式设计思路,提前进行实地摸底调研,全面收集居民意见并梳理转化为初步设计方案。邀请专业设计团队,统筹口袋公园建设一体化,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,形成一园一主题,使口袋公园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协调,设计打造为全龄段居民提供休闲、体育、康养、便民、文教、社团等6大类服务。 三是多元化应用。以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抓手,重点针对建筑、基础设施、道路、公共空间等短板,结合城中村改造、老旧小区改造、城市精细化改造等建设口袋公园,破解城市交通用地与绿化用地矛盾,改善老城区居住品质,提升入城口等重要节点风貌。如三星大道入城口遵循“增花增彩、旧物再用”原则,通过精细调整打造“线性”口袋公园,连接周边主要道路,形成纵横交织、相互贯通的都市型绿地。 二、坚持回应民声,多层次释放“有温度”绿色福利 一是突破千篇一“绿”,生态美丽看得见。遵循低碳环保理念,合理保留原有场地植被,延续原有景观风貌,并通过增种彩化、香化植物,营造四季有花、全年有景的景观效果。同时融入海绵城市理念,结合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,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。如环湖心口袋公园以“水”为主题,设置莲蓬造型小品、水滴状发光小品、鱼笼攀爬网等,并增加桥下通道墙体涂鸦、鱼雕塑及球形景观灯等,获多级媒体宣传肯定。 二是叠加场景功能,全龄服务跟得上。坚持“全民共享、全龄友好”理念,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需求,因地制宜,增设廊架、休憩、运动、健身设施,儿童游乐设施、wifi、夜间亮化、停车位等。同时串联绿道、桥下空间,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。截至目前,共增设各类运动场地10处,健身、儿童活动场地20处,新增桥下空间15处。 三是融合文化基因,城市记忆留得住。注重文化元素和绿化景观协调搭配,通过挖掘温岭特色文化资源,结合周边地域现状、历史人文等因素,最大程度保护原有风貌,延续城市历史文脉。如老车站汽车公园,在满足景观生态性的基础上对原车站建筑实施保留和加固改造,并结合文化雕塑、文化小品,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。截至目前,共改造提升形成文化新地标7处。 三、坚持多方共治,全方位构筑“有力度”管理体系 一是配备“绿管家”。全面实行绿化网格化管理模式,将口袋公园分为数个片区落实精细化养护,网格相关责任人员每周开展各板块口袋公园巡查,对巡查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。同时探索智能化管养理念,配置智慧灯杆并连接街道智慧治理指挥中心,集视频播放、远程喊话、视频监控等功能于一体,提升公园管理效能。截至目前,共处理问题180个,处置率100%。 二是搭建“连心桥”。探索推行“市民园长”制,发挥高频游园市民的桥梁作用,邀请热心市民对公园管理进行监督检查,协助收集并传达群众对公园管理的意见和建议。同时开通便民直通热线,及时处理市民反映的问题,并围绕市民关注热点问题,主动谋划实施园林项目,提升市民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满意度。截至目前,共有市民园长50名,累计收集意见12个,解决问题12个。 三是开展“文明行”。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,组织志愿者队伍协助公园管理。以爱绿护绿、服务市民为主线,不定期开展口袋公园管理“拍一拍”活动、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,进行公园环境整治、游园秩序引导、园区设施检修等。同时通过发放文明宣传手册,宣传文明游园、垃圾分类、疫情防控等重要性,提升公园品质。截至目前,共开展活动120余次,累计参与人数2300余人次。(来源:温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) |
打印 关闭 |